[ad_1]
笔墨人生,才华绝代——论苏轼传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通事官、宰相之孙,以其才华横溢、文思敏捷、才情万千而成为文坛巨匠。他的人生,以笔墨为载体,几经波折,折射出了他深邃的思想和光彩熠熠的人生。
苏轼生于北宋庆历二年(1032年),家中世代为官,自幼学习诗词文章,七岁时便通读《论语》、《孝经》等儒家典籍。他天资聪颖,有着极强的文学才华和创作才能。11岁时,他写下了第一首诗,13岁时即与长兄苏辙合作完成了集结而成的《兔园诗话》,成为北宋最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之一。17岁时,他参加了科举考试,名列状元,此后担任了各种官职,从通判、通事舍人,到庶吉士、翰林学士等等,一步步走向了朝中重臣的位置。
苏轼的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多方面才华均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以唐宋古音合成微调词,创作了《水调歌头》、《临江仙·滁州送范倩》、《定风波·三月七日》等名篇,被誉为“诗仙”;他也创作了长篇小说《东京梦华录》、《石头记》等,被称为“小说大家”;他在书法上亦是名家,“欧阳詹、米芾以来无出其右者”,论画,则被尊为“翰林四才子”之首。
然而,苏轼人生经历却并非一帆风顺。他多次被贬官,最后被放逐岭南,直到被召回担任礼部尚书才得以重回朝廷。他也曾经历金国入侵、范仲淹、欧阳修等朋友的离世,及蒋捷、辛弃疾等同仁的寡居,而每一次转折都折射出了他的巨大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苏轼的一生,以笔墨为载体,充满了创作和生活上的高潮和低谷,但不曾消减他内心的才华和不灭的信仰。他在面对人生的考验时,始终热衷于创作,将人生的沉浮点滴化为诗歌、书画等作品。他一生追求自我完善的同时,也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主张文学应当“说得出,写得来,起得心,救得活”,对后人影响深远。
在当今这个以信息时代为主导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更应该学习苏轼不拘一格的创作形式与种种经历相结合的人生经历,从而感悟到人生的意义并把它付诸行动。苏轼一生的故事,是一个启示,更是一个前行的动力,最终使他成为永不磨灭的历史记忆。他的“笔墨人生,才华绝代”将留给后人一个深深的思考和回忆。
[ad_2]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