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中的文学家人生观与创作境界

[ad_1]
杜甫 — 文学之道的追求与实践

杜甫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表现了深沉的人生哲思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被誉为“诗史之中最具个性的诗人”。他的文学家人生观和创作境界受到了历代文人的推崇,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借鉴的重要对象。

一、 文学家人生观的构成

杜甫的文学早年秉持“诗从自然,吟咏人情”之原则。但在中年时期,由于遭遇家庭、朝廷和社会的种种不幸,他开始关注人类的苦难与祸福,而后走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理念。他深信文学家应该具有浩然正气,为民请命,关注国家大事和百姓疾苦,做到“诗以言志,文以载道”。他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道:“嗟乎!前人之兆靡得,猶賴今人之努力;今人之志靡骤集,亦因前人之鞠躬。予独愧荷兹盛事,羞未能忝师垂名。”这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积淀的敬仰,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时代责任的担当。

二、 创作境界的实践

杜甫具有广泛的人文修养,他关注各个领域的知识,不断地吸纳历代文化成果。在创作中,他注重表达自我情感,同时又注意突出社会现实的问题。在《春夜喜雨》中,他抒发了对季节变化的感慨和对自然赏析的理性思考,同时颇为关注贫苦百姓艰苦的生计:“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最后一句显然是在讽刺当时的官场,正如王国维所言:“其孤心振发,常事则为文章之美者,反入箴轴之纪,则犹觉知己吾无所友矣。”(《人间词话》)

此外,杜甫书写历史和讴歌伟人的视角也颇为较量,比如《兵车行》、《昌谷北行》、《大将军祠》等等,它们前两首是以写景的方式颂扬祖国的风景和兵士的英勇,在表述汉家江山的壮美的同时,更多地显露了战争给人民和自然界带来的痛苦;后一首颂扬的是李靖忠诚节义的事迹和诗人对他的景仰。在“诗史之中”,杜甫的作品被高度评价,不仅仅是因为他诗歌风格独具魅力,更因为文学之道的追求让他在创作中时刻保持了人生、时代的清醒。

三、 总结

杜甫的文学家人生观与创作境界,彰显了他对文学的理解和把握。他认为文学不仅仅是为了艺术而存在,而应该成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成为指导人们信仰和道德的工具。他在创作中关注社会现实,反映生活的巨大力量,同时也驾驭了个人感情,阐发了人类对自然、历史、情感的思考。他的诗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而是使文化生命得以延续、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审美性。杜甫之所以成为文学常青树,就是因为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当时的体现,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贡献,他的作品在现代社会仍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
[ad_2]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