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从师范学堂到现代高校的发展历程

[ad_1]
承传百年文脉 华东师范大学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华东师范大学(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华师”)于1951年由师范学院、文科大学和民族大学合并组建而成,是中国教育事业史上的一座重要高校。作为中国最早的师范学院之一,华师不仅承载着百年文脉,更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丰厚文化底蕴。

一、帆悬两汉 上承江南师范学堂

1879年,江南巨商徐悲鸿、李叔同等23人联名向清政府上书,请求创办学堂。次年,江南师范学堂正式成立,徐悲鸿担任首任校长。这也是中国自清朝以来的第一所师范学堂,创办之初,其宗旨为:“传承师道,勤勉为业,培育人才,重振教育”。学堂设於上海市杨浦区曲阳路,旧址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曲阳校区。

上海作为华东地区重要的商业港口城市,自古即是中西交汇之地,东西文化都在此交融。上海滩众多富商大贾,想必也对教育这个多元文化汇聚之地,并輒投资兴建学校担负起了责任。师范学堂创办之初即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支持,被誉为“上海文教事业开创之学”。

二、春华秋实 自强不息的划时代发展

20世纪初,民主、普及、草根、实用成为教育改革的四项追求,师范学堂开始由“官学”转向“民办”,在各方支持下,发展势头日益迅猛。1913年学堂成为国民政府的直属学校,但因师资困难而一度停办。1923年,学堂在距今中共成立前一年的上海“中山大楼”召开了全校师生代表大会,决议全面复校,并将校名改为“华南师范大学”。1951年,学校并入华东大学,成为其教育部直属的组成部分。1959年,又成为独立的本科高校,并恢复原校名“华东师范大学”。

60年代初,中国迎来了文化大革命,致使华师停课9年。文革结束后,华师取得复课资格,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学校逐渐恢复应有的教学、研究与文化的生机,春华秋实。

三、独具特色 办学精神与成就

华师一直秉持着“勤奋、执着、求实、创新”的办学精神,汲取中外文化之精华,博采众家之长,以“耕耘教育,推进文化”为使命,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师范生、教师和专业人才,而这些人物的辈出,也为华师塑造了独具特色的学术氛围,共同开创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办学辉煌。

对外汉语等专业在教育和文化领域影响深远。近年来,华东师范大学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成为了中国知名高校和一流教育品牌之一。2017年,建成占地86公顷的川沙校区,可容纳约2.5万名学生学习生活,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赞誉。

四、臻于完美 开展现代化

近年来,华师在多个领域不断推进并取得了显著成果,成为了教育发展的引领者。学校加强了内部管理,注重人才培养,持续推进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工作。学校加强了与各级政府、其他高校、科研合作的联系,打造了高水平研发和创新的学术资源。

在推进校园智慧化方面,学校全面整合信息化设施,探索出了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校园智慧化建设模式,努力将现代科技融入校园之中。此外,学校还打造了场馆、博物馆、水族馆等现代化的文化场所,提升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品质和格调。

五、继往开来 塑造未来

百年华师,既历史悠久,更展现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未来发展空间。华东师范大学作为拥有百年历史的名校,即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更是未来社会人才成长的重要地标。师~生在这座古老的校园里挥洒汗水,强化自我,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注入勃勃生机。

今天的华师,正如广袤长江哺育之地,涵养了无数的人才和文化,未来的华师必将迎来再一次的崛起。挑战与机遇同在,我们期待着未来的华师将会以更加优异的成绩与更加灿烂的事迹,书写出中华民族教育事业的新光辉篇章。
[ad_2]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