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_1]
云南大学:跨越发展的典型代表
作为我国西南地区唯一一所“211工程”优势学科建设高校,云南大学是一所拥有较长历史的全国重点大学,始建于1922年,前身为云南法政专门学校。经过百年摇摇晃晃、起起伏伏的历史变迁,如今的云南大学早已在多个领域崛起为国内知名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成为跨越发展的典型代表之一。
从历史逆境到辉煌腾飞
云南大学的发展历程十分曲折。20世纪初,在上海市政府和云南地方政府共同努力下,云南大学应运而生。虽然在经历了抗战时期和大陆的解放战争后,云南大学的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人才流失、经费减少等原因致使该校办学倍感困难。但是,云南大学并没有被这些逆境打倒。相反,它积极地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逐渐实现了转型升级。在1996年,云南大学被纳入国家“211工程”,从而获得了巨大的关注和支持,在学科建设、教学实践、科研攻关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快速跨越式发展,成为一所高水平、多层次、国际化的综合性大学。
强化优势学科,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云南大学在九十年代逐步由单科专业转向综合性大学,同时加强勇担使命、服务地方的意识。从学科布局而言,云南大学现有107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文、管、法、教育、医学、农学八大学科门类,成为了一所以经济、管理和法学为强势支撑的多学科综合性大学。其中,植物学、资源学、化学、环境学等理、工学科优先发展。从师资队伍而言,云南大学目前拥有10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86个硕士授权点,7600余名在职教职工中,博士生导师220余人,具有国际学术交流背景、教育背景和科研项目背景的名师和青年教师不断涌现。通过对顶尖学者的特别支持、对师资队伍的进一步优化以及领军人才的引进,云南大学不断提升自身优势学科,同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培育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云南大学始终注重人才培养。学校以多元化、开放化、国际化为主题,增加公共选修课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大力推行研究型教学、实践教学、工程训练、人文素质等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创新创业始终是云南大学培育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实训基地、师生科技协同创新项目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提高创新能力,并着重培养了信息技术、机械设计、生物医药、能源资源、数字艺术等优势创新专业人才。同时,学校紧密结合产业和就业需求,引导学生向紧缺领域倾斜,积极推进“红色求职”的思想引导,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就业的平台和资源。至今,学校累计培养各类优秀人才10余万人,毕业生插旗在国家各个领域甚至世界各地。
加强科研攻关,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
云南大学作为一所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和产业需求之间的融合。如今,学院成功入选了国家“双创人才培育工程”单位,是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是中央政府高度授权的“全国重点文化传承单位”,同时也是多个高水平实验室、科研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承担单位。特别是在新疆和中哈两国的共建“光创中哈研究中心”方面,云南大学不断加强两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同时与新疆众多企业合作,推动了“光创中哈研究中心”的共同发展与创新。云南大学积极利用政府规章和领导优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非常注重学科交叉、前沿研究、应用技术与产业拓展,并且积极关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了云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弘扬校园文化,推进社会和谐
云南大学长期以来一直弘扬“自强不息、孜孜不倦”的文化精神。其建筑设计、校园环境、文化氛围等方面均突出文化特色和时代色彩,体现出浓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和云南地域文化特色。为此,学校希望通过各种形式、各种途径,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设立了一系列重大学科奖项、教学改革奖、科研成果奖以及教学质量奖等,积极奖励和鼓励优秀教师和学生。社会工作方面,学校始终关注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福祉,通过为贫困地区提供教育援助、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资助等多种方式,不断积极参与和推动社会和谐的构建。
总结
云南大学作为一所曾经历了百年摇摇晃晃、起起伏伏的全国重点大学,如今已成为了跨越发展的典型代表。通过多年摸索、不断试错,云南大学成功切入“双一流”行列,其巨大的科技创新力、人才培养和头脑风暴持续涌现,并且是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未来,云南大学将继续紧密围绕国家和地方的战略需求,坚持“自主、开拓、包容、进取”的精神,推进高水平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学研合作,积极推进社会和谐建设,努力推动学校的可持续、稳健发展。
[ad_2]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