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_1]
尚书编纂与文本传承的历史研究
尚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一部极为珍贵的史料。尚书的编纂过程美不胜收,文本传承的历史亦博大精深。本文将从尚书的编纂过程入手,全面阐释尚书的文本传承历程。
一、尚书的编纂过程
尚书的编纂过程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尚书又称《春秋》,是古代君主所撰写的记录国家大事、人事、战争、详情的重要史书,总共分为五部分。《泰誓》、《陈说》和《九章》为尚书的三篇重要篇章之一。其中,《泰誓》一篇,是商代王子比干的宣言书,载着他坚持正义、反对暴政的决心,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历史价值;《陈说》是著名的封疆之策,是春秋时期齐国宰相吕不韦为太子丹所作的政治文书。《九章》是战国时期的刘向所编撰的《尚书九章》。
尚书的最初版本,可以追溯到西周的《周官》。据《史记》记载,《周官》共分为十二部,其中第五部《尚书》是实质性的编年史,记述周朝早期历史与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内容。而到了春秋时期,《尚书》最早有了“傳”的形式,传承后期“言志”和“察举”等内容,同样有齐国宰相吕不韦的先驱之功。
到了汉代,尚书的体例逐渐成定局,分为“吏”、“礼”、“咸”、“召”、“禹”五篇。由于尚书文献的分散和缺漏,导致文献史料的残缺不全,因此,隋唐时期的“褚氏注”,及宋元时期的“东坡集注”等注释内容,是对《尚书》的重要补充。散佚的《春秋左传》也为尚书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来源。
二、尚书的文本传承
尚书的文本传承由最初的《周官》推算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时间。在传承过程中,经历了重修整理、谱系流传、抄录传承等多个阶段,形成了今天的传本。现存《尚书》较早的版本是明代嘉靖年间刻制的《大明备受尚书正义》残本约有一半保存下来。
在文本传承中,尚书多数采取抄本的形式流传,抄本的改动、添加、删除等也是不可避免的。尚书的庶政之类记载亦非全无错讹,因此一些识字人对相同篇章经过时代不同、流传途径不同间的演变,作出了种种不同的阐解。如在唐宋时期尚书篇章流传还未普及时,尚书文献被大量刻版商盗印、点缀。雷等所称的“尚书家据”,就是一种在手抄本中加入“古怪”字词或经过“通假”转化后的字词来凸显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的写作手法。
文本传承的另一重大问题是鲁经的三篇《春秋》对尚书的影响。鲁经与《尚书》是不同的文本传承,而鲁经中的《春秋》却有许多的诉求尚书篇章中未得到收录的内容,或者说,鲁经中的《春秋》篇章场景及“代言人”只是尚书篇章中的一部分。因此,对《尚书》文本的研究应从本身独立的文本视角出发,而不是借助其他文本进行解读。
三、尚书的现有研究进展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尚书》作为学术研究的标的,目前已经有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对《尚书》的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与成果,另一类是文本考证、体裁分析、历史世界视野等多个方面的研究。
在尚书文本考证方面,《尚书》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尚书的早期史料,尚书的字眼、诗歌、音韵、章法等考证。尚书包含了很多与儒家理论、思想有关的内容。其中,行政制度、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春秋左传》等的文本影响,都是研究《尚书》则重要的方面之一。同时,一些传承与改编问题的解决,以及《周易》《尚书》《周礼》的关系问题等多个问题,都在研究中国《尚书》文化与中国文化史的过程中得到了比较全面的解析。
尚书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文化传承、文化交流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随着时代和学术水平的提高,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学术成果涉足于《尚书》的解读和研究,考察其底蕴精深的文化内涵。
[ad_2]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