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_1]
厦门大学的历史回顾
自建校初期至今,厦门大学已经经历了进退两难、深深扎根的历程。作为一所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近一百年的历史演进中,厦门大学构建了自己的文化传承和价值观,这不仅是大学本身在发展的历程中所体现的,也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部分。
一、建校初期
厦门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翰林学院”与“厦门大学堂”。前者成立于1906年,依附于厦门城隍庙,是一所以教授国学文化为主的私立学院;后者则建立于1921年,是华侨领袖林文察发起创办的一所私立学校。成立之初,厦门大学堂主要以培养商业人才为目的,但很快便折戟沉沙。
1937年,二战爆发,厦门大学堂被迫关闭。不过,一个月后,为了国家的需要,这座地处于前线的学校重新开放,成为了后来的国立厦门大学。这项事业颇受到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不仅教学内容严谨,而且富有思想启示。而当时的学生中,更是有不少具有盛名的先进分子,如肖励、丁文江等。因此,国立厦门大学的存在,对于当时的教育事业、文化宣传,乃至于青年思想的引导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二、发展历程
国立厦门大学刚成立,学风迅速整肃,设施完善,是当时南方一流大学的代表。然而,1952年,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一场全国大规模的教育调整实施,厦门大学也受到了影响。当时,大批师资离校,设施等供给大幅缩减,对于原来的历史积淀,若干事业比较成型的专业逐渐被裁并整合到其他高校中去了。这段时间,厦门大学处在了发展低谷期之中。
直到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掀起,教育界也不再闲庭信步,开始了大幅度的发展。于是,厦门大学便被纳入了上层次发展战略之中,适时地走出了过去的低谷。
三、课程设置
厦门大学在自建校初期,课程设置比较全面,几乎代表了当时南方教育的高端水准。但是在各个年份中,学科设置也伴随着学校的历史性变迁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到了20世纪80年代,到70年代比较合适的课程设置也显得和当时顺应不上社会的进步需要、专业发展和专业优势的构建了。
目前,厦门大学已经拥有经、管、文、法、教育、工、农、科、医、哲等一流的学科,具体设置和撑起了大学自身的学科体系,冲刺中国高水平大学的大目标。同时,在教学路线、科研目标、人才培养上,也形成了自己的填充体系和学科语言。
四、教学状况
自2013年,受益于“双一流”建设和教育部“211工程”支持,厦门大学教学状况方面纷纷向上。截至2022年,厦门大学已经拥有了43个本科专业,其课程设置和组织形式逐渐变得和国际教育的近期趋势不谋而合,学生从学制划分到专业选择都较之前更加多元化。
同时,经过不断探索,现在的厦门大学采用了新式教育方式,如果按照相对于学生的认知和掌握能力来开设课堂,训练方法多样化,让学生可以寻获更多、更广阔的知识接口和学习空间。
五、人才建设
“高层次人才培养”一直是厦门大学的核心工作之一。自建校初期,近百年的积淀,厦门大学秉承“自强、自立,敢为人先”的精神,不断地培养和吸引顶尖人才。厦门大学拥有的人才汇聚力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学科布局方面,厦门大学对于稳定和强化学科等方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经过长期系统性的培养,就人才积累和组织能力上现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六、综合实力
近年来,厦门大学在科研、学生事务、校园建设等方面的强化和提升也很明显。先是自2013年开始两位于“高等发展之全国行动”的计划——“双一流”和“江苏高教高峰”建设,榜上有名。在2019年“全国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中,厦门大学成功获得这一重要机制的实施资助,为学校变革和跨领域整合奠定了基础。
同时,综合实力和产学研结合力道的扩大,这方面在厦门大学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不仅研究生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术成果和产业融合的效果与价值也不断被刷新,对于学校持续发展和融入全球高等学府榜单产生了巨大的正向推动。
七、结语
在一百年的时间中,厦门大学无愧于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一朵奇葩,不断强化自身建设,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上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学科建设、思想传承不断激发出前行的动力。历史是一条线性向上的曲线,看完这篇文章,相信读者对于厦门大学的系列发展轨迹也更加清晰了。
[ad_2]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