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厌诈:三十六计中的偷袭战术

[ad_1]
兵不厌诈:三十六计中的偷袭战术

做战争的一方,总是要占据主动的,否则就只有被动挨打,永远无法占领主动。在一场战役中,谁能够占领主动,谁就能拥有更多的优势,谁就能够最终战胜对手。因此,在许多的战术中,偷袭战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战术,可以帮助军队占据主动、取得胜利。在《三十六计》中,有一条战术叫做“偷梁换柱”,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偷袭战术。

什么是偷袭战术?

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偷袭战术就是将主动权悄然地夺取过来,以便把对手逼入一个不利的状态。偷袭战术有时也被称作“奇袭”,因为就是利用敌人意料之外的方式,进行攻击,从而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因为对手没有预料到这种袭击,而自己却能够早早的开始制定计划,蓄积力量,具有相当的优势。

在古代的战争中,偷袭战术经常被使用,而且效果非常明显。比如,在三国时期,曹操曾经派遣大军攻打东吴。为了避免遭受敌人的主力部队的进攻,东吴使用了隐秘的偷袭战术:他们先用短兵器进行接触战,然后用大批弓箭手攻击曹军,曹军不明情况,大肆退却,东吴趁机取胜。

三十六计中的偷袭战术:偷梁换柱

偷梁换柱是《三十六计》中最经典的一条偷袭战术。这个计策应用的场景非常广泛,例如,在商业竞争中、在政治斗争中,各种竞争中都可以使用。偷梁换柱的核心思想就是,用一种看似微小的动作去对抗对方的冲击,从而扭转战局。

偷梁换柱的故事相传起源于春秋时期,齐国太公望把自己的孙子“育阳”(后来的齐桓公)送到莒国。为了测试他是否适合君主之位,太公望让他在吕山下的关口点兵。结果,齐桓公只点到有30人,灰心丧气。但这时,太公望指着山上的树林说:“你不知道,这里的士兵是靠偷梁换柱法来凑齐数目的。”他就让齐桓公的人假装砍树,把树松动,使得莒国的哨兵误以为敌人正在劫寨,恐慌而逃,留给齐桓公的士兵可以轻易地占领关口。

由此可见,偷梁换柱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用一种看似微小的动作来扭转对手的方向,在对手不知不觉间夺取主动权。例如,在竞争中,我们可以通过微信群代理、雇用其它公司工程师,来支持自己的方案,使得对方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自己可以在背后稳妥赢得比赛。

结语

偷袭战术是一种非常实用、有效、古老的战争行为,现在已经被应用到了社会、商业等领域。偷袭战术的核心思想是,在对手不提防的时候,进行攻击。在互联网时代,偷袭战术的运用更为频繁,需要公司和个人对它做出足够的战略思考。在《三十六计》中,偷梁换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坑蒙拐骗之计,它正是获得胜利的有力桥梁。在竞争中,我们必须学习偷袭战术,才能夺取主动,赢得胜利。
[ad_2]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