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_1]
“大学问”:知行合一的博大精深
文/小助手
“大学问”是一个时常被提及的概念,在古代世界里有它特有的象征意义。它主要指的是一种知行合一的博大精深的学问,包含了思想、哲学、伦理、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内容,是一种关于人生最高境界的观念和追求。在当今社会,“大学问”已成为一种未竟之业的人生追求,是追求真正智慧和和谐的人生方式,是人类智慧积累的精华所在。
“大学”最早的意义是大学校,是指汉朝学校的学制中,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备的学校。然而,孟子在《大学》一书中将“大学”解释为“完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的总称。而在明代儒家大师朱熹的《大学章句》里,把“大学”改称为“达生之道”,更加强调了个人的修养和生活方式。我们可以看到,“大学”在古代是个特定的学术机构的专用名词,而“大学问”则是仅从名字上就强调了以人为本、实用性和行动性,它更注重实践和融入生命中。因此,我们常说“大学问,小道理”。
“大学问”包含哲学、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首先,哲学是“大学问”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研究自然、人类、社会和宇宙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既强调对现实问题的深刻分析和批判性思维,也强调对人类历史中最根本的问题的深入探讨。其次,思想是“大学问”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对于道德、价值观、信仰等的探求和表达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思想,具有较高的思考和理性分析能力,也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之一。其次,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精神体现,反映了一国或一个民族的生活态度、习惯、性格、信仰和价值观等,也是社会的基本建设和发展的支撑和保障。同时,生活经验、学识和知识也涉及到了“大学问”的博大精深的内涵。
“大学问”强调的是知行合一,形而上的理论研究必须搭配具体实践的操作,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大学问”还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性、人生态度、人生目的、生命价值等重要问题。因此,作为一个说理和生活的系统,它不仅强调思想的宏大胸襟,更在于塑造人的品格和生活方式。 “大学问”更看重的是为人处世的智慧,在思想和行为中要能够表达出思考和修养。
“大学问”不仅别具一格,而且实践性非常强。作为一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知识应用系统,它不仅能够理论上增强读者的智慧与修养,更能够引导读者在实践中具体完成使命。现代人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消耗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无暇了解“大学问”的博大精深,也就只能束手无策地面对问题。因此,学习“大学问”可以在人生的各方面起到指导作用,发现自己内在的潜力和机会,打开人生的新篇章。
“大学问”是一个全面的概念,具有广阔的内涵和外延。作为一个人,学会“大学问”可以提高自身素养,培养自己的精神品质;作为一家企业,学习和运用“大学问”可以增强企业文化和修养员工的价值观念;而作为一个社会,更需要借助“大学问”这个平台,从整体上加强社会的协调性和诚信度,从而建立一种和谐的社会风貌。
总之,要理解“大学问”的内涵和外延,需要深入思考其本质和意义。作为当今社会中的人,更需要在注重学习理论追求和体验实践价值之间找到平衡点,不断拓展自己的人生认知和领悟,积极地探寻自己立足的新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以人性化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和适应社会,塑造自己的思想品质和人格魅力,为社会的发展和自身的成长发挥积极的作用。
[ad_2]
暂无评论内容